透过跨文化交流推广音乐

《暗影》

为大提琴、马特诺琴和弦乐团而写的双协奏曲
2024年11月16日 (六)
世界首演
  • 日期时间
    2024年11月16日
  • 音乐会
    法国巡演:《暗影》世界首演
  • 地点
    法国巴黎嘉禾音乐厅
  • 艺术家
    , 大提琴
    , 马特诺琴
    , 弦乐团
当我着手构思这首为大提琴、马特诺琴和弦乐团而作的双协奏曲时,很自然浮现了「暗影」这个意念。大提琴和马特诺琴并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两者南辕北辙的外观和发声原理,更不用说前者在西方音乐史上的源远流长。然而斗转星移,我们现在发现这两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在概念上其实拥有不少共通之处,如颤音和滑音等演奏技法,两者都能深刻而有效地传递和表达人类的情感。除此之外,两种乐器均无硬性的呼吸分句限制,而且几乎容让无穷无尽的音色变化,这些特质为作曲家提供了七彩缤纷的创作素材。

「Umbra」一词源於天体力学(即行星、卫星和星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现象),放诸此曲可被视作一个「进行曲」和「舞曲」反覆交替的循环。

《暗影》的核心元素是逐层铺垫简单而独立的节奏循环,如同日食循环中形成暗影的过程。和谐与柔和的不协和音撷取自泛音列,并构成简单独立的节奏循环,层层交织成一种令人愉悦的听觉享受,复杂得来恰到好处。
 
《暗影》以三段体的组合构成一首大型轮旋曲。宏观上最显着的进行曲和舞曲对比要数〈非连贯的进行曲与舞曲〉,这个段落处於乐曲的正中心,所营造的音色令人意想不到,是一趟难以捉摸的浪荡短游——即如想像一位迷失在漆黑夜空中的时间旅者,远处星光闪烁。

虽然此曲以「暗影」这天文现象命名,但当中最阴暗、最具不协和音的部分仅占整首23分钟的乐曲的3分钟。《暗影》的乐思充满朝气、使人振奋,重现时以果敢姿态快速转换更替,反映人类可能在循环中经历的永恒变幻。

乐曲采用传统协奏曲式,独奏家与乐团各司其职,两位独奏家主导旋律,时而追逐、时而伴奏,形成错综复杂的互动,乐团的合奏融为一体,模糊了独奏与伴奏之间的界限。

透过现代与传统音乐风格的轮替,以及连贯与变化的对比和并列,乐曲频繁营造强大音乐张力,变奏亦持续不断更新,其灵敏度则由大提琴、马特诺琴与弦乐团三者相互叠加的层次达致而成。

千变万化的互动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体验,呼应潜藏的光与影主题。重要的是,音乐概念强调宇宙持续演进的自然本质,指向没有明确终点可言的永恒。

乐曲介绍:吴承元
中译:陈嘉惠

*《暗影》由谊乐社委约及由西门子音乐基金赞助

其他演出

亚洲首演:2024 乐.谊国际音乐节 – 乐.谊独奏家乐团──大提琴与马特诺琴
日期
2024年11月23日
会场
香港大会堂音乐厅
艺术家
大提琴:李垂谊
马特诺琴:拉斯曼卓斯
弦乐团:乐.谊独奏家乐团
世界首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