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跨文化交流推廣音樂

《暗影》

為大提琴、馬特諾琴和弦樂團而寫的雙協奏曲
2024年11月16日 (六)
世界首演
  • 日期時間
    2024年11月16日
  • 音樂會
    法國巡演:《暗影》世界首演
  • 地點
    法國巴黎嘉禾音樂廳
  • 藝術家
    , 大提琴
    , 馬特諾琴
    , 弦樂團
當我著手構思這首為大提琴、馬特諾琴和弦樂團而作的雙協奏曲時,很自然浮現了「暗影」這個意念。大提琴和馬特諾琴並列,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兩者南轅北轍的外觀和發聲原理,更不用說前者在西方音樂史上的源遠流長。然而斗轉星移,我們現在發現這兩種樂器的發聲原理在概念上其實擁有不少共通之處,如顫音和滑音等演奏技法,兩者都能深刻而有效地傳遞和表達人類的情感。除此之外,兩種樂器均無硬性的呼吸分句限制,而且幾乎容讓無窮無盡的音色變化,這些特質為作曲家提供了七彩繽紛的創作素材。

「Umbra」一詞源於天體力學(即行星、衛星和星體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現象),放諸此曲可被視作一個「進行曲」和「舞曲」反覆交替的循環。

《暗影》的核心元素是逐層鋪墊簡單而獨立的節奏循環,如同日食循環中形成暗影的過程。和諧與柔和的不協和音擷取自泛音列,並構成簡單獨立的節奏循環,層層交織成一種令人愉悅的聽覺享受,複雜得來恰到好處。
 
《暗影》以三段體的組合構成一首大型輪旋曲。宏觀上最顯著的進行曲和舞曲對比要數〈非連貫的進行曲與舞曲〉,這個段落處於樂曲的正中心,所營造的音色令人意想不到,是一趟難以捉摸的浪蕩短遊——即如想像一位迷失在漆黑夜空中的時間旅者,遠處星光閃爍。

雖然此曲以「暗影」這天文現象命名,但當中最陰暗、最具不協和音的部分僅佔整首23分鐘的樂曲的3分鐘。《暗影》的樂思充滿朝氣、使人振奮,重現時以果敢姿態快速轉換更替,反映人類可能在循環中經歷的永恆變幻。

樂曲採用傳統協奏曲式,獨奏家與樂團各司其職,兩位獨奏家主導旋律,時而追逐、時而伴奏,形成錯綜複雜的互動,樂團的合奏融為一體,模糊了獨奏與伴奏之間的界限。

透過現代與傳統音樂風格的輪替,以及連貫與變化的對比和並列,樂曲頻繁營造強大音樂張力,變奏亦持續不斷更新,其靈敏度則由大提琴、馬特諾琴與弦樂團三者相互疊加的層次達致而成。

千變萬化的互動帶來了豐富的聽覺體驗,呼應潛藏的光與影主題。重要的是,音樂概念強調宇宙持續演進的自然本質,指向沒有明確終點可言的永恆。

樂曲介紹:吳承元
中譯:陳嘉惠

*《暗影》由誼樂社委約及由西門子音樂基金贊助

其他演出

亞洲首演:2024 樂・誼國際音樂節 – 樂・誼獨奏家樂團──大提琴與馬特諾琴
日期
2024年11月23日
會場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藝術家
大提琴:李垂誼
馬特諾琴:拉斯曼卓斯
弦樂團:樂・誼獨奏家樂團
世界首演資料